黑龙江省博物馆
基本陈列:哈尔滨往事——二十世纪初哈埠社会生活展。
镇馆之宝:金代铜坐龙、金代齐国王墓丝织品服饰、南宋《蚕织图》、唐代渤海天门军之印、披毛犀化石骨架、南宋《兰亭序》图卷、黑龙江满洲龙、金代山水人物故事镜 等。
黑龙江省博物馆 简介
黑龙江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是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黑龙江省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艺术品的综合性博物馆。
黑龙江省博物馆现馆舍位于南岗区红军街50号,共2栋建筑,分为前楼、后楼,总计建筑面积为15691.74平方米。前楼以展厅为主,地下1层,地上2层,总面积为11416.8平方米。其中,有产权面积9697.8平方米,为国保建筑“哈尔滨莫斯科商场”旧址,现作为展厅使用;后楼分为库房区和办公区两部分,总计建筑面积4274.94平方米。其中,库房区为地上6层结构,建筑面积3055.32平方米;办公区为地上4层、地下1层结构,建筑面积1219.62平方米。2006年,展厅主楼馆址建筑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黑龙江省博物馆现有各类藏品63万余件,包括历史、自然、艺术及文献4大系列,52个种类,其中国家一级品1670套12753件,二级品3251套6725件,三级品8336套14604件。国宝级文物金代铜坐龙、金代山水人物故事镜、金代胡里改路之印、金代石雕飞天等不可多得的实物珍品,展现了中华民族多民族、多地域、多文明的文化融合和发展;而被誉为“塞北马王堆”的金齐国王墓所挖掘出土的凸显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丝织服饰,更是填补了我国金代服饰史的空白;如新开流遗址发掘出土的骨雕鹰首、莺歌岭遗址发掘出土小陶猪、亚布力遗址出土的三联玉璧等,更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此外,还有书画碑帖、金银器、佛造像、鼻烟壶等门类藏品,唐渤海天门军之印、唐渤海小金佛、南宋《蚕织图》、南宋《兰亭序》图卷、南宋《斗浆图》、清《西域舆图》均为典藏精品。
黑龙江省博物馆现有各类自然藏品13万余件,如:最早发现并有科学记录的白垩纪平头鸭嘴龙骨架化石、中国最早发现的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第四纪披毛犀骨架化石、中国发现的第一具完整的猛犸象骨骼化石、独具地域特点的东北野牛骨架化石等;现生动物兽类中具有地域特色的森林动物如黑熊、棕熊及东北虎等标本;鱼类中具有黑龙江特色的三花五罗十八子等标本;让我省坐实“生态大省”美名的珍禽类有:丹顶鹤、绿头鸭、东方白鹳等标本。我馆作为省内最大的收藏、展示、研究和教育的中心,也是宣传自然资源的重要场所。在馆藏各类标本中,从不同角度揭示了黑龙江大自然的神秘,让其感受大美龙江的魅力。
黑龙江省博物馆现收藏有大量近现代艺术作品,最具代表性的有:齐白石作品、徐悲鸿作品、潘天寿书画以及邓散木书法篆刻、于志学冰雪山水画等。中国艺术领域罕有的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艺术大家邓散木先生一生创作的作品现绝大多数珍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此外,黑龙江省博物馆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汉语、俄语、日语、英语、德语、法语等文献资料数量近37万件,其中除汉语文献外,俄语文献种类和数量居多,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等,以《中东铁路大画册》原件最为珍贵,为哈尔滨百年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黑龙江省博物馆在藏品管理方面订立了一套严格、科学的库房管理制度,并建立了藏品数据库系统,形成了全面现代科学管理体系;我馆为全省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在藏品保护方面采取先进的专业技术,建立了恒温恒湿库房,成立了专门灭菌消毒室,除对铁器除锈以及对书画、丝织品、毛皮藏品防蛀、防潮、防霉外,还对铜器、金银器、书画以及陶瓷器进行修复、复制及装裱,对纸质藏品资料清理和保护,有效地保管及维护了藏品。
黑龙江省博物馆 官网:http://www.hljmus.org.cn
新媒体 微博|微信:黑龙江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