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活化石”昆曲
中文名:昆曲
英文名:Kun Opera
非遗级别:世界级
入选时间:2008年
官方类目:表演艺术
发源地:江苏昆山
艺术名家:魏良辅、汤显祖、沈自晋、俞振飞、周传瑛 等。
代表作:《牡丹亭》、《浣纱记》、《桃花扇》、《西厢记》 等。
昆曲:"百戏之祖"
昆曲,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也被成为“昆剧”,元末起源于江苏昆山,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曲唱艺术表现形式,以曲词典雅、细腻传神、清丽婉转著称。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集合了中国美学的几大特点,具有文学性、舞蹈性、音乐性。
2001年5月18日,昆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昆曲的来源:
元代末年,在昆山,有一个善于写词唱曲的人,叫顾坚,由他草创出一种在当地非常流行的地方小调,被称为昆山腔。从那时候算起,昆山腔的出现距今已有600多年。到了明嘉靖年间,魏良辅对昆曲,在语言、演唱方式、演唱节奏和乐器方面进行了改革。 而在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后,戏曲家梁辰鱼又按改革后的新昆山腔格律创作了《浣纱记》传奇(也是最早昆剧的剧本,轰动了当时所有的文人,剧坛),使得新昆山腔成为曲坛“正音”,流行南北各地,出现了“四方歌曲皆宗吴门”的局面。
昆曲的特点:“昆曲幽兰”
水磨腔:昆曲对唱词和咬字特别严格,针对不同的字设计不同的腔格。叫水磨腔的原因有二个,一是来自南方人喜爱吃糯糯软软的食物,而水磨是做这类食物的方法。二是以前的木匠,手工打磨的家具,都要水用磨不停的在木头上面去打磨,得到的木头非常光滑,这个工序也是水磨。昆曲的水磨调,就是一个要讲究细腻功夫,一个是听上去要糯糯的软软的,具有南方典雅、柔软的特征。
昆曲的语言:
昆曲要兼唱南北曲,所以保留了南北方面的一些方言的特点,后也被分为南昆、北昆,南昆与北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主要行当、代表剧目、表演风格与部分声腔特点上。一般来说,北昆的主要行当是老生和花脸,称作“阔口”,在演唱上以“大嗓”为特点,注重“实大声宏”。南昆的主要行当是小生、小旦、小丑,称作“三小”。现今把“三小”当作昆曲的特点,其实这只是南昆的风格。在表演风格上,南昆比较细腻,演唱和表演较为规范,北昆则风格粗犷,较为生活化。
昆曲中的南曲继承自南戏。南戏,又名戏文、南词,起源并盛行于宋,起初流行于南方,后遍布全国。与南曲相对的北曲,来自杂剧。杂剧起源于金,盛行于元,以北方大都(即北京)为中心,影响广泛。
昆曲剧团:
昆曲的保护单位包括北方昆曲剧院、上海昆剧团、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永嘉昆剧团(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湖南省昆剧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等。这些单位在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保护单位。昆曲的保护单位不仅负责昆曲的传承和演出,还积极参与昆曲的推广和教育活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探访昆山市亭林公园里的中国昆曲博物馆,了解昆曲的前世今生。
昆曲表演:
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昆曲传承:
为了扩大昆曲的影响力,三年一届的昆曲艺术节和每年中秋举行的虎丘曲会,使得苏州抢占了昆曲发展的先机,成为能够让普通人参与进来的全民节庆。对于想学习昆曲专业知识,可以选择昆剧传习所和昆曲学校分,昆剧传习所是培养昆剧演员的科班性质的组织,苏州市昆曲学校(苏州市艺术学校)常年开设戏剧表演(昆曲表演)。
关于昆曲的节日:
中国昆曲(剧)艺术节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和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江苏省文化厅、苏州市文化局、昆山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于2000年3月31日至4月6日在苏州举办了“首届中国昆曲艺术节暨优秀古典名剧展演”。2024年4月28日至5月4日,第九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已于苏州举办。
名家介绍:
立昆之宗:魏良辅
明代戏曲家,江西南昌人,擅度曲,精乐律。初习北曲,又研习南曲,得吴中曲师过云适、北曲名家张野塘等人之助,改革昆山腔,使水磨调为特色的昆腔新声脱颖而出,魏良辅被封为【立昆之宗】和【曲圣】。
资料来源:网络整理、电视节目整理
内容整理:文小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