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统计New
2025年“五一”假期国内出游3.14亿人次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5年五一劳动节假期(5天)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 详情 >>
行业动态Hot
文旅聚焦Notice
“锦绣山河,美好旅程”,2025年“5·19中国旅游日”计划出台惠民举措超6000项! 详情 >>

与IGZGS一起去旅行
  •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主体建筑将于2025年10月落成

故宫北院区项目是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文化设施、中央和国家机关重点建设的特大型综合类博物馆。故宫北院区建成后,每年展出的文物的数量会达到2万到3万件。 详情 >>

  • 中国春节申遗成功!我国世界非遗总数达44项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5年我们的春节,是首个世界非遗版的春节! 详情 >>
博物馆里有新展
走进“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
中国 茶
皮影戏
文化艺术与文化旅游

四川:守正创新 推动川剧振兴发展

发布时间: 2024-10-24 点击数量:0

川剧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川渝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传统文化。近年来,四川将川剧振兴发展作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实施振兴川剧和曲艺工程,推动川剧艺术体系化传承、项目化推进、时代化呈现,促进巴蜀文化绽放新的时代光彩。

  坚持立法保护、政策引领,汇聚振兴发展合力。川渝两地携手开展川剧保护传承立法,颁布实施《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协同推动保护传承巴蜀文化瑰宝;制定《四川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四川省振兴川剧五年行动方案》等文件,将深入实施振兴川剧和曲艺工程作为重要内容;统筹四川省宣传文化事业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一批振兴川剧重点项目,近3年四川省财政直接投入资金7926万元;建立戏曲名家工作室机制,评选川剧和曲艺名家,扶持期内每年每个工作室补助10万元;实施院团能力提升工程,对院团排练场地、剧场改造以及精品剧目惠民巡演给予补助,推动川剧院团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坚持研究阐释、普及推广,提升保护传承水平。四川坚持“修复保护+数字转化+宣传展示”,深入开展资料整理修复,搭建川剧文献数据库,完成川剧古籍唱本数字资源标签标引4万余条,梳理戏曲唱本、剧本等古籍文献(文物)6000余册;启动名家名剧名段记录工程,完成100多位川剧艺术家、200多个代表剧目的传承整理;建成成都川剧艺术博物馆等戏曲博物馆7家,加快建设四川艺术(川剧)文献专题数据资源库和数字展示区;加强川剧理论研究,成立川剧发展研究中心,创办中文核心期刊《四川戏剧》,编纂出版《四川省志·川剧志》,出版川剧研究成果200多部;扎实推进川剧保护传习,连续举办当代川剧“名家唱名戏”精品剧目展演,推进17家国有、62个县级以下川剧剧团(戏班)升级,建成高校传承(展示)基地3个、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基地33个。

  坚持守正创新、融合发展,创作更多精品力作。四川整理复排优秀传统剧目,发布第一批、第二批川剧复排剧目名录;实施百戏传承计划,复排《白蛇传》《绣襦记》《和亲记》等经典剧目20余部、经典折子戏120多个;弘扬革命文化,复排《金沙江畔》等革命题材剧目;潜心创作新编剧目,建立重点创作选题库,创排《梦回东坡》《大千世界》《蜀道翠云》等新编剧目30余部;探索川剧演艺新兴业态,将川剧演出融入景区、送进街巷,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中心城市、重要流派代表性传承地区、川剧和曲艺院团周边,规划建设沉浸式展示和互动体验空间;打造“易园博物馆·蜀园”川剧精品艺术公园、成都宽窄巷子蜀韵园、国际非遗博览园·成都绿洲博物馆川剧艺术体验中心等一批文化特色展馆和街区,《“芙蓉国粹”川剧综艺秀》《花重锦官城》等驻场演出已成为各地游客来川重要打卡地。

  坚持交流互鉴、讲好故事,展现独特艺术魅力。四川举办“川流不息”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24部剧目43场展演总观看量超200万人次,《无名》《川流不息》等原创节目互联网传播量超2000万人次;持续组织开展四川艺术节、川剧节、川剧汇演、青年川剧演员比赛、曲艺杂技木偶皮影比赛等活动,营造行业练兵、创演提升的浓厚氛围;实施川剧新媒体推广计划,推出川剧文化创演推广节目《中国有川剧》、大型川剧赏析节目《好戏连台》,观众覆盖超3000万人;联合央视共同主办2024年春节戏曲晚会,让全球观众领略巴蜀文化魅力;定期策划川剧文化主题展,推出脸谱徽章、吐火变色杯等30余个文创单品,传播川剧艺术魅力;支持《梦回东坡》《白蛇传》等优秀剧目开展全国和海外巡演,以“变脸”“滚灯”等为代表的川剧绝活表演受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观众的喜爱。

 

来源: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