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博物院“长城两边是故乡——冀蒙古代文物精品展”开展
长城,作为举世闻名的历史遗迹,不仅是古代军事防御的系统工程,更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长城沿线成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汇聚的特殊区域,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与交融,使古老的中华民族焕发出勃勃生机和多彩风姿。
河北与内蒙古地区是中国古代长城的重要分布区域,长城沿线的考古发现与文物遗存非常丰富。河北博物院联合内蒙古博物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呼和浩特博物院举办“长城两边是故乡——冀蒙古代文物精品展”,通过400余件精美文物展示长城沿线游牧与农耕文化对话与交流的历史脉络,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让广大观众真切感受多元融合、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
长城两边是故乡——冀蒙古代文物精品展
展览时间:2024年12月17日—2025年3月31日
展览地点:河北博物院 北区一楼7、8号展厅
第一部分 农牧结合的早期形态
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经济形态,长城地带及其以北的狭长地区是农业与畜牧业交互作用的广阔地区,气候环境的变化导致亦农亦牧成为这里主要的经济社会形态。长城地带的形成既是自然与生态环境使然,也是不同族群与文化在此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部分 北方民族的交流融合
战国时期,北方民族频繁南下,秦、赵、燕等国纷纷在北边修筑长城。随着匈奴建立起南达长城的强大游牧政权,秦汉两朝大规模修建长城,但长城的修建无法阻挡双方往来。东汉晚期,鲜卑占据匈奴故地,并在南迁过程中逐步融入中原。隋唐时期,北方草原生活着突厥、回鹘等民族,隋唐的统一与繁荣也促进了各民族交流与融合。
第三部分 多元文化的交相辉映
宋辽夏金时期是古代中国整体内部不同政权的并立时期,辽夏金继承中原王朝典章制度、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是这一时期的主流。入元以后,统治者采行汉法,有效地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长城逐渐失去了其军事防御的意义。明朝建立后,农耕和游牧民族在长城内外的持续的互动中既有以战争为媒介的激烈方式,又有以通贡、互市等为桥梁的缓和方式。清朝建立后与蒙古族保持友好关系,长城成为民族广泛交往、密切融合的纽带。
长城既是农、牧经济的自然分界线,也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汇聚线。河北与内蒙古地区长城沿线出土的精美文物,承载着农牧民族在交流互鉴中焕发的生命活力,见证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来源:河北博物院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