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统计New
2025年“五一”假期国内出游3.14亿人次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5年五一劳动节假期(5天)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 详情 >>
行业动态Hot
文旅聚焦Notice
“锦绣山河,美好旅程”,2025年“5·19中国旅游日”计划出台惠民举措超6000项! 详情 >>

与IGZGS一起去旅行
  •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主体建筑将于2025年10月落成

故宫北院区项目是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文化设施、中央和国家机关重点建设的特大型综合类博物馆。故宫北院区建成后,每年展出的文物的数量会达到2万到3万件。 详情 >>

  • 中国春节申遗成功!我国世界非遗总数达44项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5年我们的春节,是首个世界非遗版的春节! 详情 >>
博物馆里有新展
走进“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昆曲
中国 茶
皮影戏
文化艺术与文化旅游

国家自然博物馆上新!200余展品追溯“东方人类的故乡”

发布时间: 2025-03-11 点击数量:0

“闪耀东方——泥河湾百万年人类印记”展览正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展出。200余件展品全面展示泥河湾遗址群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带领观众追溯“东方人类的故乡”。

 

泥河湾遗址群是我国最早发现并进行系统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群之一,也是东亚地区旧石器遗址分布最密集、时间延续最长的遗址群。遗址群内的近400处遗址,构建起了中国北方近200万年至1万年间古人类演化的文化序列,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

 

在展厅沿着展线前行,古人类演化的时间轴清晰展现。“在马圈沟遗址第Ⅲ文化层,专家发现了距今约166万年的古人类活动面。‘东方人类第一餐’就发生在这里。”国家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魏屹说,展厅特别呈现了马圈沟发掘的剖面模型——除了排列有草原猛犸象的化石外,还密集分布着各种石制品。“其中一件刮削器在出土时仍保存与肋骨接触的状态,化石上有明显的砸击和刮削痕迹,反映了古人类在此狩猎、肢解、分食草原猛犸象的场景。”

 

展柜中,几件古人类化石来自侯家窑-许家窑遗址。类似的化石,该遗址出土了20件,代表了从儿童到老年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16个个体。他们被称为“许家窑人”。不远处还陈列着3个圆滚滚的石球。“石球是该遗址最具特色的工具类型,多达几千件。”魏屹说,该遗址内同时出土了4000多枚马类牙化石。专家据此推测,石球可能是古人狩猎野马的专门工具。“古人类会使用绳索将石球捆起来,制作成流星锤的样式投掷出去,击中动物的身体、头部。”

 

在下马碑遗址,专家发现了目前东亚地区已知最早的人类赤铁矿颜料加工的证据。展览中,小块的赤铁矿与研磨器同展柜展出。“这一发现把东亚人类使用赤铁矿颜料的历史提早到了4万年前。由于颜料可以用来装饰身体,说明人类在这一时期可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魏屹说,专家还发现,某些石片的表面存有规律线性排布的植物纤维痕迹,推测当时的古人类可能已经能将细小石片捆绑起来制作成复合工具,体现了古人类技术和行为的复杂化。


(来源:北京日报)